近日,《组织人事报》刊登了《「助跑」「陪跑」到「领跑」——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从带领高校兼职教师起步到实现利用自身资源发力 》的专题报道,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助跑」「陪跑」到「领跑」——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从带领高校兼职教师起步到实现利用自身资源发力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始建于2006年,是南京大学任洪强教授领衔建立的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政产学研实体平台,由南京大学、江苏宜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共同建设。任洪强教授带领以院士为主导的36名博士为核心支撑的学缘、梯次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有效推动研究院成为搭建校府合作共建新时期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原动力,深入推进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领域重大原创技术研发、核心成果转移转化和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兼职人员一心二用、专职人员拘泥事业编制、核心人员频繁流动等问题,研究院抓好引才留才用才三个重要环节,从“助跑”到“陪跑”,再到最后“领跑",不断推动研究院高质量发展。
依靠高校完美“助跑
研究院在成立初期,承载着“产业、学校、政府”等多方要求短期显效的期望,如何解决“立竿见影”的成效需求与“长效持续”的技术创新产能间的矛盾?为此,研究院首先做好“用才”机制,利用政府政策环境,吸引南京大学教师辅助研究院“起跑”,依靠南大兼职人员主导、南大资源挂靠,来培养研究院新生代力量。任洪强教授秉持“拼一片天地、闯一条新路、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带领南大兼职人员访谈了900多家企业、开展了80多次座谈,并对100多家企业进行针对性调研,梳理出园区1800多家中小型环保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分级需求,最终摸索出多个企业与多个方向学科团队的“线面”合作的有效支撑机制。同时通过开放课题、共享资源等方式集聚了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专兼职科研团队,通过团队老师培养新生代力量,成功打响“产学研合作”的第一枪。
2006年至2012年期间,在南大兼职人员及研究院专职人员的通力配合下,研究院先后建成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环保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环保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
校企合作攻坚“陪跑”
吸引人才,就必须真正重视和尊重人才,以广阔的事业前景吸引人才。研究院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探索建立了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化创新实体,以技术入股方式融资注册1亿元,创建了江苏中宜金大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了充分发挥平台拥有的大型仪器资源效率,注册创建了江苏中宜金大分析检测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国家环保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适应新时期市场营销模式,创建了国内第一家O2O环保电商江苏中宜金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在“陪跑”阶段,研究院在各条工作战线上纳入后备梯队进行重点培养,并引入专职经理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时采取兼职人员固定化、专职人员优质化、二级核心部门人员本地化的人才机制,不断培养建成研究员级高工等优秀人才梯队。研究院先后牵头承担了国家863专题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有力反哺了环境学科建设,切实把人才对于创新发展的贡献作用最大化、最优化,让人尽其才,充分发挥研究院的“引才”职能。
自我造血强力“领跑”
围绕服务区域环保产业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需求,在南大兼职人员、研究院专职人员的协同配合下,研究院顺利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 ISO/TC282/SC4)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成功赢得技术标准的“话语权”,搭建了具有“环境检测一技术创新一中试验证一工程示范一电商销售—标准引领”等全过程服务硬件研究设施和规范服务管理的支撑体系,为新时期引领战略性环保产业的升级和健康发展奠定了新的更高的平台基础。
采用专职人员主导、自身资源发力的新机制,主导或联合主导研制水生态、水处理和水资源领域技术、装备、材料、修复和管理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72项,技术及标准成果应用于美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土耳其等40余个国家,以及我国20余省化工/制药/印染及其园区等300余项工程,有力推动国内外废水处理工程科技和产业标准化发展,为助推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和增强我国环保产业国际话语权作出重大贡献;以“六双”模式培养标准化方向产学院硕士15名;承办标准化高峰论坛、国内外标准工作会议、标准培训、合作交流100余次;同时南京大学兼职人员也通过研究院平台获得更多荣誉,从初始的南京大学兼职人员“助跑”转变为研究院“领跑”,持续谱写“不与企业争利、不忘南大之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