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

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 Innovation
Base of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新闻资讯

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省政府日前印发《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


《方案》明确,以低碳转型发展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支撑,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全省碳达峰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机制初步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美丽江苏建设初显成效。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林木覆盖率达到24.1%,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双控制度初步建立,减污降碳协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美丽江苏建设继续深入,争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省。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林木覆盖率持续提升。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深入开展低碳社会全民创建、工业领域达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增效水平提升、城乡建设领域达峰、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各地区有序达峰等“碳达峰八大专项行动”。


关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综合运用能效型降碳、结构型降碳和替代型降碳措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新增跨省跨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不低于50%。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稳步有序开展海上光伏建设,加快推进光伏复合利用,全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系统,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到2025年,全省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优化风电发展结构,全力推进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稳妥开展深远海风电示范建设。到2025年,全省风电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以上。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规划建设连云港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积极稳妥推进绿色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生物质能,积极推进沼气发电项目建设,统筹布局垃圾焚烧电站项目。因地制宜加强水能利用,科学推进抽水蓄能开发。大力推进光热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非电化利用,加快推动氢能研究与推广应用。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方案》要求,严控化石能源消费。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和新增耗煤项目,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严禁新增自备煤电机组。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力争实现发电煤耗逐年下降。合理布点实施热电联产,推动大机组供热改造。有序推进电代油、电代气和煤改气、油改气工作,严格控制油品消费,保持天然气适度增长。到2025年,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52%左右,煤电装机占比下降到50%左右,煤电机组供电煤耗下降至290克/千瓦时左右。


《方案》强调,强化能源安全保障。科学做好化石能源对能源的保障兜底,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实现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加快油气管网及储备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沿海LNG接收站建设,加快推动管网互联互通和安全智慧管网建设。积极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强化民生用能保障。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尖峰负荷等情况下的应急保供预案,提高电力系统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


《方案》提出,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推进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狠抓新能源消纳能力建设。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注重发输配用衔接,推进新能源电站与电网协调同步。提升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调峰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设施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火电系统灵活性改造。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提升在运机组调峰适应能力,不断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切实提升跨区配置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及区外大规模受入、区内大范围转移和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能力,稳步扩大区外清洁电力输入比例。加快500千伏过江通道建设,畅通绿电能流,扩大消纳空间。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完善绿电交易机制,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60万千瓦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