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

National Technical Standard Innovation
Base of Water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新闻资讯

中国“最大污水厂”再添一员! 地下式污水厂到底是「真趋势」还是「伪需求」?

近日,中国“最大污水厂”再添一员!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沙田污水处理工程一期PPP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也是重庆目前最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其一期污水厂设计规模10万m³/d。污水处理采用改良型A2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工艺,消毒工艺采用“紫外消毒+次氯酸钠”的复合式消毒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采用“离心脱水+预留低温干化”的处理工艺,污泥经低温干化后含水率可降至30%。


近年来,我国地下式污水厂的体量与规模正在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截止“十三五”末,全国已建在建的地下式污水厂近200余座,近2年更是“遍地开花”。如“上海首座‘花园式’全地下污水处理厂,一期已投入使用”,“浙江省最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广州已建成14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居全国第一,“江苏省处理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项目进展顺利”,“山东首个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即将落户济南”,“西北最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正式通水”。


对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推广与应用,一些行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锋认为,并不是所有水厂建地下污水处理厂都是合理的,要围绕几个要素进行评估,如果它是正价值的,那就一定要建。侯锋对于“是否要建设地下污水处理厂”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是否符合环境友好型、土地节约型和资源回用型的要求。桑德集团前执董张景志认为,很多时候选择将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是无奈之举,由于征地等问题,不得不选择建在地下,因此不宜于大面积推广。因此,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需求,避免“盲目”。只有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性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优势。


那么,对于“地下式污水厂”存在诸多观点,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观点1:地下式污水厂是「未来趋势」运行稳定、节约用地……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土地紧缺的问题,还可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景观公园和社会友好性),也十分契合我国水务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大方向。虽然目前占我国总污水处理厂数量比例不足1%,但发展势头可谓是火力全开。①运行稳定,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传统污水处理厂受温度影响较大,生物处理单元可能因低温降低运行效果,建筑材料的热胀冷缩也会在气温变化较大时引起管线系统故障。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相对温度比较恒定,更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②杜绝二次污染,避免邻避效应。主要构筑物建在地面以下,通过系统设计,可有效隔绝臭气、噪声等二次污染,避免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邻避效应。③结构紧凑,节省占地。为减少建设难度和投资成本,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多采用占地面积较小的工艺,寻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紧凑,占地一般为传统污水处理厂的1/3~1/2。④地上空间多用途开发,提升土地资源价值。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地面空间用途广泛,可以建设公园绿地、文体娱乐设施,或科普馆、停车场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性提升土地开发利用价值。


观点2:地下式污水厂「纯属跟风」既不环保也不低碳……


同样是面对着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的难题,为什么经济更加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却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爱答不理”?对此,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郝晓地教授、于文波、王向阳等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评价》中,分别从基建投资、环境影响、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了非常客观的解释:


1、从基建投资来看


①建设阶段:因地下污水处理厂纵向空间设计布局,额外增加了开挖基坑与建设大型地下框架结构的要求,所以所需建材与能耗远高于地上污水处理厂(建造费用约为地上污水处理厂的1.31倍)。②运行阶段:地下污水处理厂出水以及剩余污泥需要从地下提升至地表排放或处理,使污水处理的单位能耗升高。同时,地下污水处理厂额外增添的照明与通风设备也相应增加了处理能耗。③拆除阶段:由于地下污水处理厂建设阶段投入较大工程量,拆除阶段所需工程量也相应增大——巨大基坑需要掩埋填平,导致建筑垃圾量增加,亦使施工能耗相应增加。可见,无论在哪个阶段,地下污水处理厂都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不利于资金筹措、周转与回报(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全生命周期总成本要比地上污水处理厂高出22.8%。


2、从环境影响来看


同种工艺(MBR)、同等处理规模(10m3/d)以及同样进出水水质要求的污水处理厂采用新型的地下式建设模式和传统的地上式建设模式,全生命周期环境综合影响有所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地下式建设模式使得污水处理厂的环境综合影响指标上升3.0%,虽然涨幅不大,但从整个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总量来看,其增加的环境影响值相当巨大。如全球温室效应潜能生命周期内增加2.20E+07kgCO2-eq,大气酸化潜能增加3.07E+05kg SO2-eq。可见,为了获得社会效益(花园式设计、地上公园),而对环境又继续增大巨大的负担,这种做法显然是十分“短视”的。


3、从生态效益来看


虽然有研究数据显示,地下污水厂的地表园林景观产生的生态效益约为地上污水厂的1.75倍。但与基建投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相比,生态效益显然远无法实现“效益平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地下污水厂的地面景观罕有向公众开放,其真实功能也就相当于一块绿地的价值,并不能在上面开发房地产。此外,针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可以升值其周边的房地产价格”的观点,文章也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这只不过是对地下污水处理厂“眼不见为净”的浅显认识。地上污水处理厂目前也可以在外观设计上有所升级调整,也可以通过加盖封闭方式收集尾气并净化排放,对周围居民并没有太大的嗅觉影响。